案例 順發(fā)洗選有限責任公司以經營洗精煤為主,其主要原材料為原煤。因為冬季煤炭價格暴漲,市場供應緊張。原來的主供貨商-國有煤礦A(屬增值稅一般納稅人,可開具增值稅專用發(fā)票,下稱A礦)供應的原煤已不能滿足生產的需要。為保證生產正常進行,公司供應部多方聯(lián)系,終于找來了2家愿意提供原煤的私營煤礦:一家是小規(guī)模納稅人(下稱B礦),可開具普通發(fā)票,進貨價513元/噸;另一家是實行定稅征收的納稅人(下稱C礦),可由稅務機關代開增值稅專用發(fā)票,含稅進貨價524.7元/噸,稅款由購貨方承擔,C礦負責辦理代開專用發(fā)票的相關手續(xù)。
兩家私營煤礦提供的進貨價格是高是低、能否獲得與A礦購煤價格相同的收益?由此公司找到了專家,要求專家?guī)椭局贫ㄟM貨定價,以實現公司價值最大化。
解析 根據該公司提供的資料和信息,公司精煤含稅售價為791元/噸,從A礦購煤含稅進價610.2元/噸,每噸原煤可洗0.9噸精煤,人工工資、電費等成本20元/噸,可抵扣進項稅2元/噸,不考慮洗精煤過程中形成的焦油、煤泥等副產品收入。假定公司適用增值稅稅率13%,城建稅稅率7%,教育費附加征收率3%,企業(yè)所得稅稅率33%,則公司每銷售1噸精煤實現的稅后利潤為:
稅后利潤=[791÷(1+13%)-610.2÷(1+13%)÷0.9-0.77-0.33-20]×67%=52.86(元)。
同理,可計算從B礦進貨每銷售1噸精煤可實現的稅后利潤為67.74元;從C礦進貨每銷售1噸精煤可實現的稅后利潤為83.35元。
從噸煤貢獻的稅后利潤看,從A礦進貨為52.86元,從B礦進貨為67.74元,從C礦進貨為83.35元,從利潤最大化的角度,當然是從C礦進貨為最佳選擇。
推論 一般來說,如果進價完全相同,能索取17%、13%、6%、4%專用發(fā)票和不能索取專用發(fā)票的稅費總額是依次遞增的,相應的稅后收益是依次遞減的。如果存在進價差異需要選擇,用什么價格成交才能夠獲得與增值稅一般納稅人(最高抵扣稅率)相同的稅后利潤,則涉及到價格臨界點的計算。
價格臨界點如何確定呢?可選定一家貨物質量上乘,價格合理的自開增值稅發(fā)票一般納稅人的含稅供貨價(下稱標準價)作為參照物,根據能抵扣的不同進項稅率產生的進項稅抵扣差異計算求得。
若選擇從小規(guī)模納稅人處進貨,則擬定價=標準價-[標準價÷(1+增值稅稅率)×增值稅稅率×(1+城建稅稅率+教育費附加征收率)].沿用上例,把A礦進價作為標準價,則從B礦進貨的擬定價=610.2-610.2÷(1+13%)×13%×(1+7%+3%)=532.98(元),即從B礦進貨,每噸煤532.98元與A礦610.2元沒有差別,兩者獲得的稅后凈利相同;假設從B礦進貨能夠低于532.98元/噸,則從B礦進貨較從A礦進貨有利,反之亦然。
若選擇從開具6%專用發(fā)票的納稅人處進貨,則擬定價=標準價-[標準價÷(1+增值稅稅率)×(增值稅稅率-6%)×(1+城建稅稅率+教育費附加征收率)].仍沿用上例,把A礦進價作為標準價,則從C礦進貨的擬定價=610.2-[610.2÷(1+13%)×(13%-6%)×(1+7%+3%)]=568.62(元),即從C礦進貨,噸煤568.62元與A礦610.2元沒有差別,兩者獲得的稅后凈利相同;假設從C礦進貨能夠低于568.62元/噸,則從C礦進貨較A礦有利,反之亦然。
若欲計算從B礦、C礦進貨的價格臨界點,可選擇C礦進價為參照物,則B礦的擬定價=524.7-[524.7÷(1+6%)×6%×(1+7%+3%)]=492.03(元),即從B礦進貨,噸煤492.03元與C礦524.7元沒有差別,兩者獲得的稅后利潤相同;假設從B礦進貨能夠低于492.03元/噸,則從B礦進貨較C礦有利,反之亦然。
綜上所述,企業(yè)在進貨定價決策時,應重視分析從小規(guī)模納稅人或能代開增值稅專用發(fā)票的小規(guī)模納稅人處進貨給企業(yè)帶來的經濟效益,通過計算比較從哪類單位進貨能獲得更多的稅后利潤,以此來作為決策的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