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國掀起清理地方政府債風暴的同時,央行對建立地方融資風險對沖機制的意圖,也逐漸明晰起來。6月1日,據(jù)銀監(jiān)會相關人士透露,監(jiān)管當局準備清理2萬億~3萬億元可能違約的地方政府債務,將部分債務轉入數(shù)家新創(chuàng)設的公司,并解除省級及市級政府機構出售債券的限制。中央政府將會介入償還部分不良貸款,銀行將承擔一些損失,同時,將把那些原先限制民間投資的開發(fā)案向民間投資人開放。
市場化融資新路徑
“地方政府融資平臺的債務壓力越來越大,風險不斷積聚。從融資模式上來看,這種壓力目前完全由央行來承擔。因此,在很多的場合,央行高層的意圖是希望能在融資機制上進行變革,讓地方政府能通過其他方式來進行融資,而非僅僅局限在地方政府融資平臺貸款上。”銀監(jiān)會相關人士向《每日經(jīng)濟新聞》記者透露,對于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央行也在探索減壓途徑,既要保證地方政府的融資,同時又要能預防風險。
今年4月,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在清華大學金融高端講壇上透露,希望地方債發(fā)行以代替地方融資平臺為地方融資的意愿。“與其允許地方政府變相借款,還不如允許它發(fā)債,同時金融市場來給它定價、確定風險。”
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中國經(jīng)濟評價中心主任劉煜輝,在接受《每日經(jīng)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解除省級及市級政府機構出售債券的限制,是央行建立地方政府融資平臺貸款風險對沖機制的重要一步,有助于地方政府融資途徑由單一銀行信貸方式轉向市場。“在去年公布的地方融資平臺貸款數(shù)據(jù)中,銀行有嚴重問題的貸款比例占商業(yè)貸款的23%,合計為1.77萬億,如今這部分貸款資金風險全部‘背’在了央行身上。從風險和自身減壓的角度來看,央行都有必要將風險的承受主體分散。”
劉煜輝認為,市場化的模式將是今后地方政府融資的主要出路,重新啟動發(fā)行地方債的說法無疑就能說明這一點。“在市場化的運行中,機構或者家庭要購買政府債的話,需要掏出真金白銀,這就能最快地推動地方政府融資的陽光化、透明化。相反,對于地方政府來講,要想拿到融資的資金,也必須接受市場的監(jiān)管和約束。”
“此外,從資金的運用效率上比較,通過打包剝離來清理地方政府平臺貸款的方式成本較高,也不如走市場化途徑。”劉煜輝說,種種跡象表明,央行至少在對地方政府融資的新路徑作出嘗試。
地方債代替平臺貸?
在銀行相關權威人士眼中,地方政府融資貸款走市場化新路徑還要面對許多問題。短期內(nèi),地方債不可能代替平臺貸。
“在工行地方政府貸款中,主要依據(jù)的條件有三點:財政實力、政府級別和還款能力。從貸款的分布上來講,工行對于市級政府的貸款要相對多一些,尤其是政策導向型經(jīng)濟開發(fā)區(qū),類似天津濱海新區(qū)那種。”工行相關人士在接受《每日經(jīng)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自2008年以來,工行對于地方融資平臺貸款謹慎了許多,大多是做一些基礎設施建設貸款,風險相對較低的。
對于地方政府貸款走市場化路徑一說,上述工行相關人士認為會涉及到很多細節(jié)。“地方債一旦開閘,可能地方政府又會陷入無限發(fā)債的局面,這是一個必須考慮的因素。”
與此同時,他還認為,地方債的銷售面向家庭還是銀行間市場也無疑是一個關鍵問題。從目前的市場來看,將這種債券發(fā)行至家庭還不太現(xiàn)實,因為家庭的信息獲取能力遠不如銀行。對家庭兜售地方債不如在銀行間市場發(fā)行。“然而,在銀行體系內(nèi),購買地方債的收益遠遠不如放貸。從收益的角度來看,銀行不會愿意去買這種債券。”
他告訴記者,銀行貸款資金占銀行資金的比例達80%~90%,如果10%的貸款轉化為債券,都將使當前債券市場的規(guī)模翻一番,目前來看,這種可能性并不高。
另有業(yè)內(nèi)人士向記者透露,就地方政府平臺貸款而言,銀行在謹慎的同時還是持樂觀態(tài)度。與以前銀行貸款風險相比,地方政府融資平臺貸款的風險還是可控的。同時,政府的信用相對可靠,風險是隱性的,并有對應的資產(chǎn)作抵押,所以還被銀行看作“香餑餑”。
該人士表示,地方政府在貸款時,并不是政府求銀行,而是銀行通過營銷向政府貸款。“銀行里有人經(jīng)常開玩笑說,‘貸款是用酒喝出來的’。”
“地方債可能會緩解地方政府當前資金緊張的局面,但是到底如何操作,涉及到國家、地方政府及銀行等多方的博弈。”該人士認為,短期內(nèi),以地方債代替地方政府融資平臺貸款的做法不會大規(guī)模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