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像本能地認為,個稅起征點越高越好,那意味著交更少的稅,自己的錢包越來越漲。但天底下若真有這樣的好事,不妨更徹底一些,把起征點一步到位調到10萬如何?大家歡呼吧!可有個事實是不容回避的,政府是個純屬花錢的機構,它不產生一分錢的利潤(理論上),個稅少收了,它將拿什么來回填這個窟窿?
有兩種選擇,一是從其他方面征更多的稅回補,二是壓縮公共開支。第一種選擇現在沒有討論的價值,第二種選擇目前是必選項,那么,在一片歡呼聲中,大家有沒有想過政府將會如何壓縮公共開支呢?
在這點上,很多人抱有天真的想法,壓縮公費出國、公車消費、公款吃喝、降低行政成本是最理想的目標,一方面減輕了公民稅賦,一方面治理了公務腐敗,可謂一舉兩得。但哪有如此遂人意的事啊。
事實很可能是,行政成本、腐敗成本不會因個稅起征點的調整而受到半點的影響,倒是諸如教育、公共衛(wèi)生、環(huán)保、扶貧、社會保障這些一向飽受壓擠的公共開支最先挨了刀,若結果難免是這樣,那么,不知道這有什么好歡呼的。如果在財政預算表單上個稅一項畫個減號,在教師待遇上也畫個相應的減號,這就是減稅的全部意義所在,那么這只是個壞消息而不是好消息。
專家一個個把個稅起征點向荒唐的數字喊,儼然一副民意代言人的模樣,群眾在信息不對稱情況下可能會“不明真相”,可專家們很清楚這是怎么一回事,但他們不會致力于讓民眾明白真相,而是致力于如何利用這種“不明真相”,不惜手段地博取民眾的歡呼掌聲,虛作聲勢地“替民眾與政府爭利”。這實則是在調戲民眾:減稅就是民眾與政府爭利嗎?或說,稅是政府的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