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計信息市場是資本市場的信息媒介。資本市場的有效運作,離不開會計信息的信號傳遞功能。會計信息市場管制本泛指政府對信息披露的所有監(jiān)管措施、法律和規(guī)范。會計信息市場的信譽是指企業(yè)自愿披露真實可靠的信息。隨著政府管制的增加,企業(yè)自愿披露的空間也越來越小。政府管制越多,企業(yè)信息披露的自由裁量權越低。信任有兩種:一個是基于制度的信任,另一個是基于信譽的信任。政府管制(在本文以會計準則為例)是一種制度安排。在資本市場中,投資者對會計信息真實性的信任也主要來源于兩個方面,即基于會計準則(即制度或政府管制)的信任和基于上市公司自愿披露真實可靠信息(即信譽)的信任。
加強投資者對會計信息市場的信任,人們往往首先想到的是怎樣加強監(jiān)管,但過度的監(jiān)管可能會對信譽造成損害。會計信息市場需要管制,然而,若一味地依賴政府管制,忽視其對信譽可能帶來的影響,就會導致更嚴重的信任問題。筆者認為可以從政府管制和信譽兩方面進行反思,重建人們對會計信息市場的信任。
一、會計信息市場管制與信譽關系的理論分析
管制和信譽共同構成投資者對會計信息的信任。當會計信息市場完全沒有管制時,上市公司管理當局自愿披露真實信息的信譽很低,此時投資者對會計信息的信任度就很低。當會計信息市場完全管制時,政府完全介入,上市公司自愿披露信息的權利完全被剝奪,上市公司講信譽的積極性幾乎沒有,此時投資者對會計信息的信任度也是很低。只有在適度管制的情況下,投資者對會計信息的信任度才有可能達到最高,人們才可以維持最佳資本市場的交易秩序。
(一)會計信息市場中管制的必要性
根據(jù)企業(yè)理論,企業(yè)所有權包含兩種權利———剩余索取權和剩余控制權。剩余索取權是指企業(yè)各利益相關者對企業(yè)剩余的要求權。企業(yè)的利益相關者主要包括股權所有者、債權所有者、管理當局(管理者)、企業(yè)一般員工(非管理者)以及政府。企業(yè)所依據(jù)剩余索取的優(yōu)先次序排列,最先是企業(yè)員工(管理者和非管理者)的固定工資部分,其次是債權所有者,再次是政府,最后是股權所有者和企業(yè)員工與經營績效關聯(lián)的工資部分(主要是管理當局的股權利股票期權)。剩余控制權是一種剩余的決策權,即契約未規(guī)定而留給管理者自由決策的權利。企業(yè)的剩余索取權和剩余控制權應該匹配。否則,會導致企業(yè)管理者的廉價決策權。
通常人們討論剩余索取權時,會把企業(yè)剩余計量結果直接等同于實際的剩余,根本就沒有考慮到企業(yè)剩余究竟是怎樣計量的。其實,會計計量對企業(yè)剩余的確定具有決定性的影響。會計信息按加工程度的不同可分為原始會計信息和報表會計信息。企業(yè)剩余的計量依據(jù)的是企業(yè)原始財務會計信息,而剩余計量結果則是報表會計信息。會計信息影響著企業(yè)剩余索取權的分配,剩余索取權的大小又會影響企業(yè)的剩余控制權的安排。進而,會計信息影響企業(yè)剩余控制權。這樣,會計信息對整個企業(yè)所有權的安排就具有重大影響。
在持續(xù)經營假設下,企業(yè)的最終剩余對股權所有者和管理者影響最大。他們的報酬隨著剩余的變化而變化。如前所述,股權所有者和管理者的利益目標函數(shù)并不一致。又由于會計信息具有經濟后果性,那么,股權所有者和管理者理所當然要對會計信息產權的界定進行博弈。會計信息產權的爭奪主要是會計信息控制權的爭奪,管理者對會計信息的控制權(剩余控制權)越大,越有機會操控剩余的計量。會計信息的剩余控制權主要體現(xiàn)在管理者對契約之外的剩余規(guī)則的選擇權。在一般情況下,股權所有者在會計信息產權的分享上占主導地位,這是因為股權所有者在企業(yè)產權上占主導地位,而會計信息產權只是企業(yè)產權的某一方面的體現(xiàn)。但是股權所有者在企業(yè)產權上占主導地位又是由于股權財務資本相對人力資本的稀缺性決定的。因此,只要人力資本相對更稀缺,我們就有理由推論人力資本所有者在會計信息產權的分享上占主導地位。
當股權高度分散時,單個股權所有者在企業(yè)權益中占有的份額很少,如果他單獨與管理當局訂立強約束力的契約,相對個人來說,交易費用之高可想而知。他不僅要負擔事前的談判成本,還要負擔事后監(jiān)督契約履行的成本。由于個人理性,每個股權所有者都不愿作冤大頭,從而導致集體的缺乏理性。會計信息產權沒有得到界定,無人與管理當局簽訂契約并監(jiān)督管理當局。會計信息產權完全置于公共領域中,對所有股權所有者來說都具有外部性。
在會計信息管制沒有出現(xiàn)之前,在股權高度分散的情況下,會計信息產權雖然沒有界定清楚,但是它實際上被管理者完全控制。管理者擁有會計規(guī)則的自由選擇權。在股權一部分集中而另一部分分散的情況下,會計信息產權實際上被管理者和大股東所分享。對于中小股東來說,無論哪種情況,由于信息不對稱,他們都處于信息劣勢的地位。大股東卻與管理者占有同等的信息優(yōu)勢。由于大股東和管理者的個人理性,他們會做出有損于中小股東利益的行動。由于管理者和大股東并沒有與中小股東簽訂強約束力的私人契約,沒有事后的監(jiān)督機制,那么我們有理由相信,管理者和大股東產生道德風險的可能性非常大。如果中小股東認為這種風險過大,那么資本市場上的股票就沒有人買單。這樣,資本市場就崩潰在即了。
為了降低道德風險,人們建立了相應的監(jiān)督機制。為了監(jiān)督管理者,股東在成立股份公司時就與管理者簽訂一份私人契約———現(xiàn)代股份公司的監(jiān)督治理制度,例如董事會、監(jiān)事會、審計委員會及獨立董事制度等等。但這些不是本文討論的重點。本文關注的是,為了保護中小投資者,政府作為獨立的第三方參與了會計信息產權的界定。政府對企業(yè)有各種各樣的管制,其中最主要的是對會計信息的管制。這些會計信息管制又以會計準則最為重要。會計準則的制定形式是多樣的,主要有兩類:一是政府直接制定,二是政府委托民間機構制定。無論哪一種模式,歸根結底還是受政府管制。作為一份政府參與制定的契約,會計準則是人們通過公共選擇機制簽訂的公共契約,它需要所有企業(yè)的管理者和股權所有者共同遵守。很多人認為,由于會計信息是公共物品,所以會產生對會計信息的公共管制。
從會計準則的起源,我們可以認定,在資本市場高度發(fā)展和股權社會化的年代,會計準則在政府對會計信息管制的情況下出現(xiàn)了。不管大家是否同意會計準則是一份能夠降低交易費用的公共契約,但是我們不能否認,由于準則的出現(xiàn),它促進了資本市場的發(fā)展,從而使社會資源配置的效率提高了,增進了社會福利。
。ǘ⿻嬓畔⑹袌鲋行抛u的必要性
如果會計信息市場完全受政府管制,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剩余選擇權就沒有了。此時,政府不僅規(guī)定要怎么披露會計信息,而且披露哪些信息、披露到什么程度都要經政府批準。這樣,上市公司只要向政府尋租,拿到信息披露的許可權,就可以獲得壟斷租金。上市公司就不會在意信譽了,只在乎政府,因為最重要的客戶已由投資者轉向政府部門了。這是假設完全信息管制的情況。
另外,如果完全信息管制能夠使得投資者對會計信息的信任度提高,那么這種狀態(tài)倒也是無可厚非。但不幸的是,由于政府的權力太大,對政府的約束不夠,投資者無法預測未來,就會無所適從,從而不信任會計信息。還有,政府本身的短期行為也會嚴重影響到會計信息市場信任的建立。
。ㄈ┬〗Y
總結以上的討論,我們可以看到會計信息市場管制與信譽的關系。如果會計信息市場完全沒有政府管制,此時上市公司的信譽也很低;隨著政府管制的加強,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信譽也相應的增加。但是超過一定的程度,政府繼續(xù)擴大管制的范圍和力度,上市公司又開始漸漸地不講信譽了,監(jiān)管越多,會計信息市場的信譽越低。
二、會計信息披露的管制與信譽的歷史驗證:以美國為例
美國的會計信息披露制度是市場發(fā)育的結果,具有一般性的理論驗證意義。中國的會計信息披露制度是政府推動的結果,具有特殊性,因而不具有一般性的理論驗證意義。
。ㄒ唬1933年《證券法》和1934年《證券交易法》的頒布:會計信息市場管制的出現(xiàn)
1933年《證券法》和1934年《證券交易法》頒布之前,美國會計信息市場處于無管制的時代。在股份公司出現(xiàn)之前,傳統(tǒng)的獨資和合伙企業(yè)占主導地位,股權所有者與管理者合二為一,在此情況下企業(yè)不需向外提供會計信息,會計信息產權為股權所有者所擁有。但是,一些所有者和經營者初步分離的企業(yè)或莊園的會計信息產權是通過私人契約界定的。在股份公司發(fā)展早期,這時是私人契約占主導的時期。此后股份公司開始出現(xiàn)并迅速發(fā)展,企業(yè)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出于監(jiān)督需要,外部投資者與債權人對會計信息產生需求。在股權相對集中的情況下,大股東與債權人與管理當局簽訂私人契約,共同控制會計信息產權。自二十世紀初,股份公司股權更加分散,中小股東數(shù)量猛增,對管理層的監(jiān)督能力也進一步削弱,管理當局為了自身利益,任意操縱會計信息,出現(xiàn)了一系列使外部股東受損的事件。外部股東為保護自身利益,紛紛要求“統(tǒng)一會計”出現(xiàn)。
1929—1933年經濟大危機之后至今是會計信息管制產生和發(fā)展的時期。美國國會分別在1933年和1934年頒布了《證券法》和《證券交易法》,并由此催生了SEC(證券交易委員會)。該經濟大危機使資本市場瀕臨崩潰,多數(shù)中小股東處于破產境地,混亂的會計實務招致社會各界猛烈抨擊,投資者要求制定統(tǒng)一會計準則。政府開始介入準則制定,并由SEC授權會計職業(yè)團體制定公認會計準則。美國會計職業(yè)團體在制定會計準則過程中,皆試圖制定內在一致、系統(tǒng)的會計準則體系,從1933年至今已出現(xiàn)過三個準則制定機構,第一個是會計程序委員會(CAP,1936—1959),第二個是會計原則委員會(APB,1959—1973),第三個是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FASB,1973至今),尤其是FASB做出了大量的努力,特別制定了財務會計概念框架,至今還是會計準則制定的指導性文件。但是,會計準則制定越來越規(guī)則化,特別是與四個會計問題相關的會計文獻往往被認為是過度地以規(guī)則為基礎。這四個問題分別是租賃會計、衍生金融工具和套期會計、基于股份的報酬計劃以及金融資產和負債的終止確認。過度地以規(guī)則為基礎可視為政府對會計信息披露的管制過強。
(二)2002年《薩班斯———奧克斯利法》的出臺:會計信息市場管制程度的調整
近年來,一系列大公司的會計丑聞表明現(xiàn)有的公司治理和財務報告體系存在很多需要改進的地方。美國國會通過了《2002年薩班斯———奧克斯利法》(以下簡稱該法)來響應要求,該法是自20世紀30年代以來最重要的證券立法。該法中的很多條款被認為是改善公司管理當局、審計師以及機構投資者激勵相容性的立法嘗試。例如,對于公司的管理當局,該法案加大了對他們違反證券法規(guī)的處罰,并要求公司關鍵管理人員對財務結果提供保證。對于審計師,該法案要求SEC制定有關禁止審計師向被審計客戶提供某些非審計服務以及有關審計委員會加強對審計過程監(jiān)督的規(guī)定。此外,該法要求通過建立上市公司會計監(jiān)督委員會的方式來強化對審計師的監(jiān)督和檢查。由此可見,《2002年薩班斯———奧克斯利法》加強了資本市場的監(jiān)管。但是,該法是否也對會計信息市場加強了管制呢?這些會計丑聞的產生是否完全可以由弄虛作假的行為解釋呢?該法提醒了違規(guī)者若虛假陳述將會被發(fā)現(xiàn)并受到嚴厲的處罰。很多人認為,除了那些行為不軌者之外,會計準則(或會計信息市場管制)本身可能在促進或者鼓勵這些違規(guī)行為的過程中扮演了一定的角色。更為重要的是,人們質疑在技術上遵循美國會計準則是否必然導致財務報告(信息披露)公允地反映了報告主體的經濟事實。
美國會計準則的制定可能過于規(guī)則化;準則越詳細,表明對會計信息披露的管制也越強。人們認為,以規(guī)則為基礎的會計準則的三個重大缺陷是:
1.有太多的界限檢驗,它們最終會被財務工程師作為依據(jù),僅僅遵循這些字面的東西,而不太注重信息披露的精神實質。
2.具有眾多的準則例外,從而導致對于具有類似經濟實質的交易或者事項的會計處理截然不同。
3.郾需要更加龐大詳盡地應用這些準則的操作指南,容易造成準則應用中的復雜性和不確定性。
因此,該法呼吁SEC著手研究美國以原則為基礎的會計準則的財務報告體系,并在2003年7月30號之前向國會提交一份報告?梢,就會計信息市場而言,《2002年薩班斯———奧克斯利法》減輕了該市場的管制。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將具有更多的剩余選擇權。
三、關于中國會計信息市場管制與信譽若干問題的評論與建議
中國會計信息市場與披露制度的建立和發(fā)展的路徑與美國是截然不同的,所以美國的經驗對中國是否可以照搬呢?筆者認為,借鑒作用是無異義的,但是中國應當借鑒的是美國會計信息市場管制的原則與精神。美國會計信息市場的演變路徑是由按信譽披露到管制披露,再由過度管制到適度放松管制;而中國會計信息市場的演變路徑是與中國改革的大方向一致的,會計信息市場與資本市場都是從無到有,沒有市場自發(fā)發(fā)育的階段,而是直接借鑒國外的經驗。因此,在這種國情下,中國會計信息市場的信任重建有其特殊性。
筆者認為,兩者的不同之處是:
1.郾中國的會計造假手段還是很低級的,遠未達到利用復雜的會計規(guī)則進行舞弊的地步。
2.郾中國很多會計丑聞主要是地方政府主導的。
兩者相同之處是,中國所有者缺位、管理者越位嚴重,所以管理者能肆意操縱會計信息的披露。雖然此現(xiàn)象與美國相似,但是引致此現(xiàn)象的原因是不同的。美國是股權過于分散,導致所有者缺位;中國是股權集中于政府,由于政府不能很好的履行所有者的角色,從而導致所有者缺位。
因此,中國建立高度信任的會計信息市場的措施有:
1.郾就中國會計信息市場而言,中國的準則主要是借鑒國際會計準則,主要是以原則為基礎建立會計體系。因此,會計準則的規(guī)則化現(xiàn)象在中國并不突出。盡管如此,中國以后的準則制定原則仍應避免出現(xiàn)規(guī)則化的現(xiàn)象。
2?郾規(guī)范政府行為。政府的行為對信任的建立很重要,這是因為政府控制了所有信任形成的制度環(huán)境。但政府已經形成了超越法律和不守規(guī)矩的習慣,所以改起來還是很困難的。
3?郾加強法制建設。法制建設并不是頒布幾部法律條文,規(guī)定加大違規(guī)者的處罰就行了。法制是一種實踐,是一種文化。
4?郾通過加強公司治理制度的建設,避免管理者肆意操縱會計信息的披露,從而有效保護中小投資者的會計信息產權。
四、結論
當會計信息市場完全沒有管制時,此時投資者對會計信息的信任度就很低;當會計信息市場完全管制時,上市公司自愿披露信息的權利完全被剝奪,上市公司講信譽的積極性幾乎沒有,此時投資者對會計信息的信任度也是很低;只有在適度管制的情況下,投資者對會計信息的信任度才有可能達到最高。另外,中國會計信息市場與披露制度的建立與發(fā)展路徑與美國是截然不同的,所以美國的經驗對中國來說是可以借鑒,但不能照搬。
作者單位:福州大學會計系(責任編輯:禾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