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再做讓步金融交易稅命運多舛
2014年1月1日原是歐盟曾經(jīng)擬定的部分成員國開征金融交易稅的日子。然而,在重重矛盾與阻力下,此生效日期被一再延遲。日前,歐盟審時度勢之后,不得不再次做出讓步,表示準備接受范圍較為有限的金融交易稅提議。盡管開征大勢未失,但縮水后的金融交易稅是否還將遭遇挫折,目前不好斷定。
一波三折的命運引猜想
金融交易稅情形若此,并非一日之寒。早在2011年9月,歐盟委員會便向成員國提交一份計劃,建議各國對股票和債券交易征收0.1%的稅、對金融衍生產(chǎn)品交易征收0.01%的稅,以部分收回國際金融危機期間救助銀行業(yè)的巨額支出并抑制金融投機。但一直以來,各方對其可行性、潛在后果等方面的質(zhì)疑始終不絕。因此,推進過程可謂一波三折。
波折最突出的表現(xiàn)首先是“分裂”。目前,除法國和意大利已在本國先行開征此稅外,德國、西班牙、奧地利、葡萄牙、比利時、愛沙尼亞、希臘、斯洛文尼亞和斯洛伐克9國也表示同意參與該稅的征收。反之,包括英國、荷蘭和瑞典在內(nèi)的17個歐盟成員國則拒絕加入。應該說,除德國外,參與國的財政赤字狀況明顯低于歐盟平均水平。顯然,一個荷包混亂又著急用錢的人,與一個理財效果尚可的人,是不大可能有同樣訴求的。
其次是“推遲”。歐盟于2013年2月宣布11國將于2014年1月1日推出金融交易稅,但僅僅過了4個月便又改稱:若相關協(xié)議能在2013年年底前達成,且參與國能很快根據(jù)協(xié)議制定相應的本國法律,這一新稅種可能在2014年年中左右開征。然而,真到了2013年年底,有關協(xié)議卻仍未談攏。據(jù)歐盟官員透露,鑒于11國仍需要起草一個妥協(xié)文本,然后各國財長再就此達成一致,所以2015年將是一個更實際的執(zhí)行時間。
而眼下最受關注的則非“縮水”莫屬。據(jù)媒體報道,談判之所以談不攏,其中一個原因是此前部分成員國擔心最初提議的征收范圍過寬。上個月,路透社稱最新歐盟文件顯示,11國將考慮縮小課稅范圍,借以保護市場,而歐盟執(zhí)委會稅務官員阿吉達斯·賽梅塔則在接受德國媒體采訪時表示,他準備接受范圍較有限的金融交易稅提議。“我們將支持一項適用范圍更為有限的折中方案……對我們而言,唯一紅線是避免產(chǎn)生任何可能損害該稅主要征收原則的漏洞。”他同時透露,目前談判的關鍵議題正圍繞著政府債券、回購交易,以及如何對待一級交易商——做市商和養(yǎng)老基金展開。
此外,也有傳聞稱,該稅全面征收為時過早,征稅行動將逐步展開,2014年可能只會對股票交易商征稅,2年內(nèi)不會對債券交易商征稅,對衍生品交易商甚至更遲,而且其規(guī)模也將銳減,在新模式下,債券和股票交易的標準利率將下調(diào)到交易總額的0.01%,而不是草案初定的0.1%。但這些猜測至今并未得到確認?;蛟S眼下唯一可以確定的是,各國政府現(xiàn)在還遠未能就此達成一致意見。而且即便達成一致,最終通過的金融交易稅,與歐盟最初計劃相比,即使不是大相徑庭,力度也會大幅降低。
回購市場的爭論成焦點
歐盟的態(tài)度之所以軟化下來,主要還是因為對政策的經(jīng)濟影響出現(xiàn)爭議。如上所述,目前最大分歧出現(xiàn)在回購市場。
所謂回購市場,是指一種以有價證券(多為國債)為抵押品,通過回購協(xié)議進行短期資金融通活動的市場。在歐洲,銀行是回購市場上的主要資金需求者,它們以回購交易作為關鍵融資工具,通過出售所持證券,暫時獲得一定資金來源,來緩解流動性不足的問題。次貸危機期間,銀行等金融機構過度利用回購交易借短投長,造成嚴重的期限錯配,因此被認為有必要利用稅收對該市場加以調(diào)節(jié)。
然而,作為央行將流動性、利率信號傳遞給市場的最重要渠道,回購市場如果被納入征收范圍,不但會提高參與國發(fā)債的融資成本,還可能造成嚴重扭曲,對貨幣政策傳導甚至金融穩(wěn)定造成負面影響??紤]到目前歐洲經(jīng)濟承受能力脆弱,不少人反對金融交易稅的介入。“鑒于回購交易是現(xiàn)代金融市場中如此重要的工具,金融交易稅如能將威脅其有效運作的回購和抵押品排除在外,會有一個最令人鼓舞的發(fā)展。”國際資本市場協(xié)會歐洲回購委員會主席戈特弗里德·維茨如此說道 。
此外,由于越來越多的保險公司、養(yǎng)老基金公司都在將回購市場當作銀行存款的替代品,金融交易稅的介入可能會影響?zhàn)B老基金、個人儲戶的利益。而金融機構則拼命抓住這一點,不遺余力進行游說,遂使整個形勢發(fā)生了微妙變化。
去年7月,德國證券研究所發(fā)布一項研究報告,稱如果在德國引入金融交易稅,每年將給私人投資者與實體經(jīng)濟造成50億歐元~73億歐元的損失。11月,又有兩項研究強調(diào)了新稅潛在的破壞性影響。一是普華永道研究發(fā)現(xiàn)該稅可能使國內(nèi)生產(chǎn)總值的增長率降低0.3個百分點~2.4 個百分點,二是奧緯咨詢公司估算該稅將使養(yǎng)老基金和保險公司每年最多付出500億歐元成本。
其實,在德國,由于金融交易稅的本質(zhì)就在于讓銀行償付部分在2007年~2009年國際金融危機期間接受的納稅人資金,而德國納稅人又是其中最大的買單者。所以,與那些“急于開源”的參與國國情不同,金融交易稅計劃從一開始就很受德國民眾和消費團體的青睞,政治層對此自是格外熱衷,從而使該國成為推動該稅的領頭羊。然而現(xiàn)在,德國普通民眾從對金融交易稅能劫富濟貧的高期望逐漸開始轉為對自身處境的擔憂。而一旦德國選民對該稅的預期降低,德國政府順水推舟,金融交易稅的緩行或“注水”也就有了回旋余地。
法律地位的挑戰(zhàn)難忽視
上個月,德國《明鏡》周刊網(wǎng)站稱,德國六大金融銀行業(yè)協(xié)會已聯(lián)名向歐盟委員會提交投訴信,要求禁止法國與意大利率先引入的金融交易稅。
報道稱,聯(lián)名信早在2013年9月就已提交,聯(lián)名金融機構幾乎囊括德國所有相關銀行和投資基金組織。投訴信認為,按照法國與意大利引入的金融交易稅,“德國金融機構即使在德國的交易場所購買法國股票,也要向法國繳納金融交易稅,這違反了歐盟關于資金流動稅法律指令的相關規(guī)定”,即在歐盟范圍內(nèi)不得“間接對證券交易和發(fā)行征稅”。
雖然歐盟至今未對投訴作出正式回應,但《明鏡》援引歐委會內(nèi)部人士觀點,認為“德國金融機構是否有義務遵守法國或意大利所制定的法律等權責界限問題還有待厘清”。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金融交易稅處境險惡的又一大因素——法律挑戰(zhàn)。
2012年8月,法國在全球率先開征金融交易稅,對在其境內(nèi)掛牌交易、市值10億歐元以上的任何一家公司內(nèi)的證券交易征收交易額0.2%的交易稅,隨后意大利也引入類似規(guī)定。
據(jù)報道,法、意如今在試圖淡化歐盟方面的提案,并推動一個簡化版的提議,如法國正在推動一個針對股票交易的、更加溫和的“印花稅型”稅收,以便讓未來的金融交易稅更接近自己國家的政策。然而,一些較小的參與國卻認為,此稅應涵蓋盡可能廣的交易手段??梢姡坏┫萑脒@種“各自為政”的怪圈,其他國家又怎么會輕易買賬呢?
去年9月,歐盟理事會法律服務機構為參與國提供了一份法律意見書,結論是:金融交易稅超越國家管轄范圍,侵犯歐盟條約,并構成了對非參與國的歧視。
意見書中稱,將該稅種適用于稅收區(qū)域外的機構,“超越了歐盟所理解的國際習慣法規(guī)范下的成員國稅收管轄權”。報告還補充稱,此舉與歐盟條約“不相容”,“因為它侵犯了不參與該計劃的成員國的稅收權”。盡管上述論文的結論不具約束力,但法律層面的反對意見還是對歐盟委員會的征稅計劃構成了巨大打擊。
上個月,路透社披露了一份所看到的歐盟文件,指出歐盟委員會自己的法律顧問為反駁上述意見,做出一篇長達20頁的分析。文件中稱,金融交易稅提議并不會對11國以外的國家導致任何“不能接受”的影響。“該歐盟理事會法律服務機構所理解的歧視,在現(xiàn)實中,只是不同國家稅收管轄權之間的不一致而已。” “非參與成員國完全有自由以任何他們認為合適的方式行使自己的稅權。”
而在另一邊,作為歐盟最大的貿(mào)易中心、金融中心,同時也是非參與國里態(tài)度最為強硬的國家,英國正在向金融交易稅再次發(fā)起挑戰(zhàn),且將矛頭直接戳向其軟肋——法律地位。據(jù)報道,去年早些時候,英國已向歐元區(qū)最高法院提出有關法律訴訟。
對此,金融交易稅的支持者也不得不高調(diào)回擊,以維護受創(chuàng)的信心。正如德國財政部長朔伊布勒所表示的,盡管許多歐盟法律專家的擔憂與日俱增,但法律辯論未必會讓談判脫軌,“金融交易稅計劃并沒有宣告破產(chǎn)”。